北京晚报 | 作者 林屋公子
志怪想象 海外异域
(资料图)
《罗刹海市》是清代志怪小说《聊斋志异》中的名篇。“罗刹”,本义是佛教中的恶鬼,男鬼极丑,女鬼极美,能够吃人;所谓“海市”,即“海市蜃楼”的“海市”,是虚无缥缈的楼台城郭。“罗刹海市”,就是一个虚拟的海外世界。
在志怪小说中,常有对于海外异域的想象。
《聊斋志异》之《海公子》插图
《罗刹海市》中的奇幻世界
《罗刹海市》的主人公为马骥(一说骏),字龙媒,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,长得非常英俊,又能歌善舞,十四岁开始上学,便名声大起。但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,就让他经商。有一次,他跟人出海,遇到飓风,漂流到了罗刹国。
罗刹国是一个在中国以东两万六千里的国度,那里的人都非常丑陋,而国家看重外貌而非学问。越丑陋的人官职越大,不那么丑陋的人反而越贫穷,只能住在村里。城里人看到马骥都非常害怕,村民们才能试着和他交谈。
村民们把马骥介绍给一位侍卫,侍卫愿意把马骥介绍给国王,于是让他用煤屑涂在脸上装扮成张飞,然后请了一干大臣来赴宴,大臣又把他推荐给国王。马骥效仿当地风俗,用白绢裹头歌舞,国王果然很喜欢他,封他为下大夫,恩宠有加。但大臣们渐渐发现他长相是假扮的,马骥觉得受到排挤,就请假回到山村,把赏赐的财宝分给村民。村民非常高兴,纷纷说要去海市找宝贝来回报他,那里有不少鲛人和商人做买卖。
后来马骥跟他们上了一艘大船,行驶了三天到达了海市。马骥进城后遇到东海三太子,三太子把他带入龙宫见龙王。龙王很欣赏他的文采,把公主嫁给了他。三年后,马骥想回家探望父母,但公主不能去人间,并说自己已有身孕,与马骥约定时间把孩子给他。又过了三年,马骥来到一个岛上,果然见到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在玩耍。儿子长大后能跳入海中看望母亲,有一次公主给女儿送来嫁妆,马骥抓住她的手哭泣,但不一会儿她就消失了。
《罗刹海市》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。可以发现,这篇故事由两部分结构组成。第一部分讲的是“罗刹”,这是一个经典的“殊方异域”母题故事,也就是马骥讲到达这个以丑为美、以美为丑国度的经历;第二部分讲的是“海市”,这是一个经典的“人妖(仙)之恋”母题故事,也就是马骥到龙宫娶公主,最后返回家乡的经历。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层次,第一部分都更引人入胜,而第二部分则显得有些流俗。
作者认为,罗刹国的风俗就像鬼一样,让人画成大花脸逢迎权贵。而在这样的地方,即使是像卞和怀有价值连城的和氏璧,也无法通过痛哭来使人注意。所以马骥这样有才华的人,也只能去海市蜃楼中寻找荣华富贵。郭沫若先生评价蒲松龄说: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。”作者书写奇幻国度,实际上正是表达对当时社会的讽刺。
《聊斋志异》之《罗刹海市》
《聊斋志异》的海外异域
其实,这种海外异域的故事,在《聊斋志异》中还有若干篇,试举几例比较。
《夜叉国》讲述交州人徐某出海经商,被大风吹到了一处深山,被两个夜叉抓获。徐某为它们烧煮鹿肉,它们就放过了徐某。之后,徐某专门为夜叉烹饪,还娶了一个雌夜叉当老婆。四年后,雌夜叉生了两男一女三个小孩,都长得像人而不像夜叉。一天,雌夜叉带着小儿子和女儿外出,徐某想念家乡,就带着大儿子乘船回到了家乡。大儿子十八岁时,乘船回到夜叉国,将母亲和弟弟妹妹都接回家生活。
《粉蝶》同样也开始于一场风暴。琼州人阳曰旦从海上乘船回家,被大风吹到了一个仙境般的岛屿。阳曰旦来到一处人家,主人自称晏海屿,夫人十娘是阳曰旦姑母,此处是离琼州三千里的神仙岛。阳曰旦喜欢主人家中的小丫鬟粉蝶,姑父姑母却驱逐了她。后来,阳曰旦终于回到家,发现已经过了十六年。而十娘确实是他的姑妈,但已在三十年前去世了。阳曰旦后来娶了个叫荷生的女子,她长得和粉蝶一模一样,却不记得过去的事情。而粉蝶被赶走的那天,正是荷生出生的那天。
《安期岛》则更具历史背景。大学士刘鸿训出使朝鲜,想游览神仙居住的安期岛。朝鲜大臣就让仙人徒弟小张带他去,只见岛上洞府有三位老者盘膝而坐。中间老者吩咐童子进茶,童子先在石缝中接了一杯冷水,刘鸿训尝了一口,很凉,就没有继续喝,童子便从同一个地方接了热水。之后,刘鸿训回到朝鲜,国王告诉他,那杯凉水是玉液,喝一杯可以多活一百岁。
《仙人岛》,顾名思义,是一个遇见仙人的故事。故事说灵山人王勉遇到仙人崔真人,跟着仙人骑着手杖,飞到一个大宅子。崔真人在此设宴邀请诸仙人,之后让王勉坐在长石上,不料王勉与石头一起坠入海中。王勉被采莲女明珰所救,并随之到了明珰的主人家。主人自称叫桓文若,这里是仙人岛,并要把女儿芳云嫁给他。后来,王勉要回老家,才知道芳云一家是地仙。王勉母亲本已去世,等他父亲也去世后,王勉与芳云也都从人间消失了。
《海公子》是一个更加惊险的故事。登州人张生去东海古迹岛,寻找一种五彩缤纷、长年不凋的耐冬花。他到达岛上准备吃饭时,出现了一位红裙美女。对方自称是胶州妓女,跟随海公子前来,海公子去寻访胜景了,自己走不动留下来。张生非常喜欢她,两人开始缠绵。忽然风声大起、草木折断,美女说海公子到了,留下张生逃走了。只见一条身子比水桶还粗的大蛇,刺中张生鼻子,情急之下,他把鲜血和毒药抹在手掌,大蛇来吮吸后被毒死。
这几则海外异域故事,构思各有巧妙,内容也都精彩曲折,但大体而言,都呈现一个类似的结构,即主人公因主动或被动的原因,到达海外的一个世界,经历过一些离奇的事件后,最后返回人间世界(除《仙人岛》说主人公最后离开人世)。这个世界或有神仙,或有妖怪,或有异国,总之是不同于人世的殊方异域。
《镜花缘》书影
历史文献中的奇人异国
早在上古时期,古人就开始想象各式各样的“异域”。古人对于世界的探索比较原始,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比较初级。在他们看来,巍峨的高山和浩渺的大海,应该住着不少不同常人的仙神、奇人、怪兽。尤其是浩渺无垠的大海,相比高山更加莫测,那波谲云诡的海面、奔腾呼啸的海浪、惊鸿一瞥的海鱼、奇丽壮观的海市,都给古人无限幻想。于是,古人就开始拿起手中的毛笔和简牍,来记录他们想象中的殊方异域。
先秦文献《山海经》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。在它的设定里,世界中心是块大陆,共有南、西、北、东、中五系山脉,山脉记录的动植物产,就是《山经》的内容;大陆周边则是环绕着的南、西、北、东四海,四海记录的奇人异国,就是《海经》的内容。比如其中提到有臂长两丈的长臂国人、大耳垂肩的聂耳国人、兽身黑色口能吐火的厌火国人。总体来说,记录都比较简短,没有太多故事情节,更多是为了突出它们与华夏的“异”,神话巫术色彩浓厚。
秦汉时期,随着佛道思想的发展、航海技术的进步,刺激了古人往“海外异域”寻找仙人的渴望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就记录秦始皇派方士徐巿等人寻找蓬莱、瀛洲、方丈三神山。这也反过来促进了“涉外海域”故事的发展。魏晋志怪小说《博物志》有个《八月槎》的故事,说的是西汉有人乘坐竹筏涉海,过了一年多到达一个城郭,进去见到织女与牛郎。后来这个人回到蜀郡,拜访道家学者严君平,这才知道自己进入了天河。
唐宋时期,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,不少人有了出海经历。此时,“海外异域”小说的志怪色彩逐渐变淡,而加入了浓厚的现实色彩。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中,说武则天在位时期,一位士人跟随新罗使者出海,被风吹到扶桑洲长须国,这里人都长着长须。士人被国王封为司风长,娶公主为妻,生了一儿二女。十多年后,国王让士人找东海龙王求救,原来长须国人都是虾精,而龙王抓走了几只虾,正准备吃它们。士人来到龙宫劝说,龙王就放了正准备吃掉的一锅虾,并派使者护送士人返回。
至清朝,“海外异域”小说超越前代最明显的一点,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,加入对现实的批判。《聊斋志异》之后,有李汝珍的《镜花缘》,讲唐敖、林之洋一行人游历海外异国,其中不少素材取材于《山海经》,但在作者的笔下,无肠国人最为贪婪,极尽克扣;犬封国人有眼无珠,不识好歹;小人国人最为寡情,满口诡诈;两面国人最为狡猾,两面三刀……对现实社会的讽刺,有些类似同时期英国的《格列佛游记》。
晚清时期,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涌入与“开眼看世界”思想的诞生,“海外异域”故事又注入了新的血液。近代思想家、教育家王韬在《遁窟谰言》《淞隐漫录》《淞滨琐话》等笔记中,也记录了一些“海外异域”故事。如《淞滨琐话》有一篇《因循岛》,说猎户项某出海遭遇风浪漂流到因循岛简乡,简乡本来富庶,后来来了一群狼怪,它们专爱吃人脂膏,朝廷还向它们行贿,百姓苦不堪言。不难看出,简乡影射的正是晚清中国,而狼怪正是西方侵略者。
总体来看,“海外异域”与其他文学创作一样,都是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。
关键词: